第582章 改进-《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2/3)页

    pcr的原料是聚合酶,普通聚合酶也可以用,但每翻倍一次,不耐热的聚合酶就会在九十多度的水浴锅里失活,第二次翻倍的时候,还得再添加一次聚合酶。

    聚合酶不便宜不说。这个过程还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复杂且容易出错。

    而在研究过程中,连续添加三十次的聚合酶,同样不是容易的事。

    当然,开发耐热聚合酶同样不容易。

    所以,历史上的穆里斯等人,首先致力于解决翻倍问题。并没有优先考虑耐热聚合酶的问题。

    毕竟,只有翻倍问题解决了,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才有简化方法的必要。

    否则,光是有耐热聚合酶,没有使用它的技术,一样没什么卵用。

    然而,杨锐与穆里斯等人不同。

    他是已经确定无疑的知道,pcr是一项好技术。

    所以,他是首先将能够提升效率的研究做出来,等到要阶段性释放论文的时候,别人就算是受到了启发,也一样赶不上他的速度。

    事实上,杨锐还有点希望有人能追在自己的屁股后面。

    如果是一名中国人,单纯的做出了一项聪明、简单、影响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评价,估计有一半是“运”。

    但如果一名中国人,在你追我赶的科研竞争中,以聪明、简单的方式,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评价就一定大不一样了。

    当然,这样做,是一定有风险的。但杨锐思来想去,还是决定阶段性的发表论文。

    理由很简单,单纯的pcr论文,并不一定会将杨锐送上诺贝尔奖的神坛。

    而若是没有诺贝尔奖,pcr项目的价值就大大缩减了,它虽然仍可能价值30亿美元,可对杨锐来说,诺贝尔奖的价值又何止30亿美元。

    本着这种思路,dna合成仪送到的第四天,杨锐就开始草拟第一篇论文dna合成仪的改进思路。

    仍然属于前序性论文,甚至只能说是前序的前序,但所谓的科研链,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链起来的。

    黄茂等人倒是很高兴,他们刚刚在来自香港的多名律师撰写的厚厚的法律文件上签了字,差不多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华锐公司,只留下一个署名权。

    80年代的中国人,也从来没有通过专利或者类似的手段赚到钱的,黄茂等人对此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反而是名声多一点。

    名声自然是要一篇篇的论文堆出来。

    杨锐根据后世常用的dna合成仪,随便摘抄一些,就用在自己新买的dna合成仪上。

    新招募来的小牛张学通是工科出身的,配合杨锐花钱请来的两名机电系的老师,简简单单就将dna合成仪的大部分改装给实现了。国内的环境就是这样,改装旧仪器。合成破仪器才是主流,不懂英文的科研人员很多,一点动手能力的少。

    像杨锐此等土豪,也就是国内的院士级的实验室才能见到。

    28万美元,可是快赶得上唐集中经营多年的实验室的资产了,也就是院士级的实验室才配得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