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儿行千里》-《戏里戏外》

    地方戏中流传得比较长久的剧目,一般都是原创剧目,原创剧目中存留得比较久远的又大都是传统剧目,现实题材的甚少,屈指可数。为什么?我感觉原因有三:一是过分地紧跟形势、图解政治或政策,待气候一变,时过境迁,那些东西就被人们淡忘乃至彻底遗忘了,比方当年以阶级斗争或忆苦思甜为题材的东西。二是停留在表扬好人好事的层面,没有从人性和审美的高度塑造人物,太重视“寓教”,而忽略了“于乐”,也很容易被人忘却,比方一些歌颂计划生育先进人物的剧目等。三是离普通百姓生活较远,故事生硬,语言太过时尚或生涩,引不起普通百姓情感共鸣。

    这里有个选材问题,也有个角度问题。近年在诸多现实题材的地方戏原创剧目中,莱芜梆子《儿行千里》,我感觉角度不错,要比一般的反贪或反腐剧目略胜一筹。

    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中,反贪或反腐的题材并不鲜见,耳熟能详的有包公戏、海瑞戏,刘墉戏、《宋士杰》《孙安动本》等。甚至一些生活味很浓的地方小戏,也都有反贪反腐的情节,如《王定保借当》《逼婚记》等。写法上基本都是正面攻击,清官斗贪官,或民告官;迂回着写的则少见。《儿行千里》也可以归类到这类题材上去,但故事的主线不是如何与贪官斗,而是贪官的母亲用传统道德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并以实际行动为儿子赎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有关救赎或母爱的作品。

    故事说的是,高官郑耀忠携妻女回山村老家为八十岁老母祝寿。简朴的寿宴上送礼者蜂拥而至,精美包装的洋酒、野山参,礼盒里夹着的巨额现金,引起了母亲的警惕与忧虑。以“惊梦”“惊魂”“惊恐”为名串起的三场戏,是母亲的重重惊怕,背后也是儿子无法挽回的步步沉沦。权钱交易、利欲熏心的郑耀忠最终锒铛入狱。善良的老母亲因“还一分赃款减儿一分罪”,跪求乡亲,四处筹钱以还赃款,狱中探视又劝儿子主动坦白,终将儿子从生死线上拉回。

    按传统戏的分类法,该戏应为老旦戏,着重塑造了一个质朴、善良、正直的母亲形象。一开场,忠子娘为迎接儿子回来,让女儿、女婿烧炕糊墙的一段对唱,很能反映一个农村老太太的本色:

    坯炕头,泥墙根,莫让忠儿沾灰尘。抹一把稠糨糊粘着娘亲的爱,贴一张薄报纸情满土墙裙,人都说母子紧拴线一根,越走远越牵紧娘的魂,生儿育女心操尽,硬了翅膀就飞出了家门。人人都说当官好,谁知更牵老娘的心。

    忠子娘当年当过儿童团长、妇救会长和识字班长,这样的经历,对儿子政治上格外关心是合情理的,事事都注意不让儿子沾灰尘。当看到有人给儿子送钱时,她吓晕了,噩梦醒来,便冒着风雪去给儿子送钱。当她追问儿子那份人情怎么还时,儿子支支吾吾,她让儿子把头抬起来,之后训斥道:“不是为娘会相面,你从小做了坏事就是这般模样,面红耳赤,面露愧疚,为娘料定你为官不清!”遂令其跪下,言道:

    倘若跨马走了险,悬崖勒马往回牵。倘若执迷不听劝,迟早滚落马鞍銮。到那时祖宗的规矩谁敢乱,郑家林不埋那贪赃枉法的糊涂官。倘若我儿尘不染,两袖清风美名传。凭讲良心当官宦,清清白白心坦然。接下来的“这一叠”,应是全剧的核心唱段:

    捧住钱,手别颤,多多少少儿莫嫌。这一叠,辣椒卖了一串串;这一叠,花椒卖了一篮篮;这一叠,大蒜卖了一辫辫;这一叠,豆角摘了一园园;这一叠,赶集上店卖鸡蛋;这一叠,卖的柿饼可口甜;这一叠,喂头肥猪赶出圈;这一叠,月夜采桑养春蚕;这一叠,你逢年过节孝敬娘丹心一片片,攥起来用红线缠了又缠拴了俺又拴,这一叠,沾满了你爹的血和汗,他牙缝里省,手头上攒,留给儿子这份心田,别忘了你爹的……

    戏中让儿子“两跪两抬头”,反映了忠子娘心绪的变化:一抬一跪是训斥,二抬二跪便是巴掌了!之后又对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坦白交代。这时的唱词感天动地,表现了忠子娘矛盾激荡、痛苦万分的内心世界。羞愧万分的郑耀忠终于被母亲感化,答应原原本本地交代问题,争取宽大处理。

    该剧“咱要好好活”的结尾曲不错:

    咱要好好活,知足就常乐,金钱名利多少是多,太多了干什么!咱要好好活,命是咱娘的。万一出个差和错,咱娘怎么过!咱要好好活,命是孩子的,莫履薄冰咱桥上过,别让儿女泪成河。咱要好好活、好好活……

    我看该戏,有两点不满足:一是过于直白、直露、直奔主题。特别那个开始曲:“娘身上掉下一块肉,搓根麻线拴心头,咱若往那正道上走,儿行千里母担忧,咱若往那邪道上走,牵的咱娘心血流。”感觉像是挽救失足青年的一个作品。一个高官的母亲,就那么没有自信,从头至尾,始终担心儿子出事儿?二是剧作者在描述农村生活的时候比较自然,而对高官及官场生活的描摹则显得表面和概念化。

    因此,该剧就还有进一步商榷、完善和升华的空间。诸如,要不要将郑耀忠设计成一个高官?剧中的郑耀忠看不出高官的特征啊!他原本是一个质朴的山里娃,又是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有孝心,此后对官场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警觉。比方说,他回家给母亲祝寿,还是愿意睡炕头:“热炕头,宽心睡,远离了功利场是是非非。说一说知心话口甜心醉,拉一拉家常呱喜上双眉。慈母情催人泪,游子还乡不思归。”以及他此后的愧悔:“哭无声,无声哭,忠儿早已入歧途,金钱美女掘坟墓,早埋了当年的丹心铮铮铁骨,娘啊娘惊梦儿醒黄泉路,雪夜来买还魂符,妹妹呀,知道哥哥遇迷雾,双手捧来了红蜡烛。知迷而返退一步,大彻大悟大丈夫。”那么,他是怎么蜕变的?其性格及情感依据是什么?那个马莉莉,从其贪财和敛财的手段上看,也基本不是个高官夫人的形象。另外,忠子娘雪夜送“那一叠”零钱,是噩梦醒来就送好,还是确认儿子出事儿之后以此帮儿子偿还赃款好?都值得商榷。

    看完此剧,不知怎么就想起了电影《朗读者》。剧中女主人公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中,或是出于自责,或是对法律的无知,汉娜对指控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识字的事实,认下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重责。以郑耀忠山里人倔强的个性,他若认下不属于自己的重责,而办案人员实事求是削减其罪的时候,他可能还会主动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都是符合他的性格及情感逻辑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臆想,权作对该剧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的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