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乡学-《我在春秋当领主》


    第(1/3)页

    “杜乾,你可识字?”

    “认得一些……”

    杜乾道。

    这个时代,不认识字并不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情。

    甚至在有些贵族看来,这还是一件好事。

    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嘛。

    春秋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实行所谓的“官学”制度。

    一般的平民,工匠,学习的只是各种“技艺”,而这些技艺都是用来给贵族服务的。

    可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唯有贵族才能学习文字,可以翻阅典籍,学习一些深层次的学问。

    贵族子弟通过官府开设的学宫,学习“六艺”,用来治理国家,管理乡民。

    这就是所谓的“学在王宫”。

    当然,大部分的贵族,其实都是在自家的“塾”中学习先祖传承下来的知识学问,辛又就是这样。

    在辛邑,真正接受贵族教育的,其实只有辛又一人。

    国人们偶尔也会接触到这些知识,不过他们可没有系统学习,最多只是像杜乾这样认得一些字,帮助邑中处理一些事务。

    直到孔老夫子的出现,他开办了私人授学的先例,将自己的学问有教无类的传给了每一个人。

    加上时代的进步,以前在宫廷之中的知识,迅速的被下层贵族以及众多的国人习得,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听到杜乾识字,辛又道:“嗯,你去告诉各家,从明天开始,我会在乡校教国人们认字和算术,想学的都可以来。”

    “识字?!”

    “对。识字,看书,以及算术。”辛又道。

    辛邑,不能只靠辛又一人,他要培养一些自己的帮手。

    而这些帮手,肯定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我们可学不了这些东西。”杜乾笑道:“这些是君子学习的,我只需要种好地就可以了。”

    “你以为种地就不用读书了?即便是不读书,最起码也要认得字,或者学会算账。”

    辛又决定效仿孔子,有教无类,开办自己的学校。

    当然他和孔老夫子还是不一样的。

    孔老夫子的学生,学习的是治理国家的学问。

    而辛又则要教一些基础的知识,文字、算术,为辛邑日后的发展,以及对付三老做准备。

    辛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者,他不相信孔老夫子传授的君子六艺、三代礼仪能帮助国家发展。

    要想国家发展,靠的还是生产力。

    听到辛又要在乡校开设学堂的消息,辛邑再一次轰动了起来。

    当天下午饭过后,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围在乡校当中,想看看热闹。

    “君子,我们认字干什么啊?种地又不需要认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