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休沐日-《神都锦绣》
第(1/3)页
事关太子李弘,李治也不想多说,在皇帝看来,那就算不得大事。
“谢卿家前次所奏之‘驻军波斯’一事,朝中多有异议,不知卿家可有听闻?”
谢岩道:“回陛下,臣有所耳闻,所议者,不外装备、军械尔。”
“依卿家所见,当如何?”李治又问道。
谢岩知道,“驻军波斯”在朝中并无异议,争论焦点在于“十六卫大军”中派出一千精锐的装备上。
代表军方的各位大将军们,都认为那些装备应该属于军队换装的一部分,可文官们却认为,每年拨付的军费包含了所有装备,而“波斯驻军”的装备理应在军费里扣除,不应该由朝廷另外支出,毕竟那不是一笔小钱,若是算上军械损耗以及备用的部分,每年不少于二十万贯,现在的大唐还没有富裕到那个程度。
谢岩并没有考虑过这事,只是皇帝当面问起,不回答不合适,所以他考虑片刻后,说道:“臣以为,经过去年一战,‘西突厥’实力大损,苏定方大总管击破突厥主力指日可待,故而自西域驻军中撤回小部分实属必然,待三年之后,至少可撤回一万军卒,如此节省下来的花费,足够弥补了。”
李治听懂了谢岩的意思,实际就是以减少西域驻军数量来冲抵多出来的开支。
作为大唐皇帝,李治很清楚朝中文武的真实心思,军方认为,“户部”每月光从“卫岗乡”得到的“商税”近三万贯,而且还在增加中,那么从中拿出一些更新最好的军械装备乃是理所应当。各位大将军们早就极度眼馋“羽林左卫”的武器,只是朝廷不给钱,他们也讨要不到,有了“驻军波斯”这档子事,军方自然不愿意放弃了;文官们却认为,朝廷财政刚刚好些,哪能又给军队?况且在他们看来,“皇家学堂”每年给“内府”的钱财都超过了二十万贯,理应由“内府”来出钱武装一千精兵才是。
可李治压根就不想掏一文钱,他还准备再攒两年后,翻新整座“太极宫”呢。
谢岩提出的法子,李治不是没想过,只是他一直有些担忧,在“波斯驻军”没有出发的情况下,贸然减少兵马,会造成西域兵力不足,继而影响到整个西域的控制力。
当李治提出这份忧虑时,谢岩回答道:“只要苏定方大总管击破突厥主力,西域至少三年无大战。”
“何以见得?”李治还是有些不放心。
谢岩心说:“那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事情,突厥人之后就轮到吐蕃人登场了,还早着呢。”可是此话不能明说,便换了一个说法道:“我大唐兵锋锐利无双,威震八方,倘若胡人真有异动,汉之班定远、傅介子之旧事当重现!”
熟读经史的李治当然知道,大汉王朝在鼎盛之时,西域驻军从来没有超过两万,征伐不臣,很多时候都是召集当地的小国、部落的兵马完成,正因为有强悍的大汉军队做后盾,班定远才能够以三十余汉人平定西域;傅介子谈笑间斩杀“楼兰国王”首级而自身无恙。李治完全明白谢岩的意思了,其实他是向自己进谏,效仿大汉“以夷制夷”的方略。
“卿家之意,朕以明了,然今日之大唐可比肩大汉乎?”
谢岩听出来了,眼前的这位大唐皇帝陛下,多少还是有那么一些不自信,其实也难怪,李治不是李世民,作为守成之君,又生逢盛世,身上缺少一股子“霸气”,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多出千年见识的谢岩知道,如果一个王朝的最高领导者,没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就会逐渐失去“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强大的必要条件!
因此,谢岩觉得自己有理由给李治以强大信念,于是,站起身道:“今之大唐,疆域广阔,披甲执锐之士有百万之众,即便汉武雄风也莫过如此,西域虽大,仅天下一隅尔,不起战事也就罢了,真到了兵戈起时,微臣不才,愿自请出关,先辈可往,吾——亦可往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