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小黑和小白-《穿越修行路》
第(1/3)页
七叔家属于龙江县南江的一个生产队,这里依山傍水,几十年前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门前一条小河,是汨水的源头之一,韩晓声小时候就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
那时候,河水清澈见底,到处是沙滩。
在沙滩中有两条流淌的水道,水不深,最深处也就到膝盖,水浅的地方也就淹过脚面,有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由于河床平坦,水的流速很慢,人在河岸上听不到河水的声音,世代相传,号称“二十五里水不响”。
这条小河很干净,沙滩上刨个坑,等不了一分钟,沙坑里就会渗满泉水,沉淀一下,就可以直接饮用,据传说,河两岸的井水也是从河里渗透过去的。
河两岸是连绵的水稻田,水稻的灌溉也是靠着这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可以说它是南江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山民。
每年天气热起来的时候,韩晓声和村里的小孩子都会去河里捉小鱼,捉到小鱼就可以改善伙食。
有时候大人们也会参与,把水道的上游用沙子堵住,让水改道,下游再用沙子堵住出口,只留下一个竹子编制的捕鱼工具,能进不能出的,把鱼儿从上游往下游驱赶,就能收获活蹦乱跳的小鱼。
韩晓声经常和弟弟一起捉鱼,甚至在大夏天的中午和下午,都要顶着炎炎烈日捉鱼,长时间不注意,被水面反射刺激,最终收获了一双近视眼。
韩晓声站在小河边,看着面前满目疮痍的黑水河,满心的痛惜。
经济发展起来后,一切向钱看,村民们的眼界开阔了,也学会了一些赚钱的歪招,于是小河遭殃了。
小河里,开始出现背着电打鱼装置的人,从上游到下游,再从下游到上游,拼命的捕捉水里的小鱼。
不久后,水里的鱼越来越少,两岸的村民和孩子们发现水里没鱼了,因为电打鱼用的是绝户的手法,小鱼苗都没了,哪里还有繁殖后代的事情。
过了不久,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愈加兴盛。
开始有人违规在河里淘沙,一开始还是无污染的方式,看到没人管理,有人开始使用有污染的方式淘沙,收益激增,然后就失控了。
建筑行业发力后,需要大量沙子。
因为河沙是免费的,于是有人大规模挖掘河里的沙子,用车子运到建筑工地,赚了钱,做出了榜样。
于是,更多的人加入采沙行列。
随着沙子的减少,河床上开始出现一个个的坑,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村民们在外打工,赚了钱回来,就开始在河岸边盖房。
由于农家肥越来越少被使用,很多房子没有建立粪池,大小便直接通过管道排进小河里。随着房子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臭。
没到十年时间,原来的母亲河变成了臭水沟了,原来风景宜人的河滩变的到处是坑,就像是一个个黑色的伤疤。
排放臭水的人们也尝到了苦果,不光河水臭了,两岸村里的井水也没法饮用了,只有打一口很深很深的井,通过手压的方式,才能把地底深处的地下水提取出来,用作生活用水。
韩晓声在七叔家门口停好车,看着浑浊的河水,感慨万千,久久无语。
七叔在河边锄地,见他看着河水,脸色不好看,感慨的说:
“这几年已经好多了,政府花大力气治理河道,分段管理,每一段河道都有一个管理者,基本上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
“破坏容易建设难,这都好些年了,还是不见起色。”
聊了半天,两人聊到了种地。
现在种地不受农民欢迎,因为收入太低,吃饱喝足是没问题,就是钱不够花。
韩晓声想起了自己带回来的水和土壤,还有异界的不知名植物,想要在现实世界试种一下,看看效果。
跟七叔进了门,家里没人,七叔说:
“你七婶在后院喂猪呢。”
来到后院,韩晓声看到七婶在切猪草。
看到他来了,七婶赶紧去给他泡茶,让韩晓声在后院转悠。
后院很热闹,养了不少鸡和鸭,其中还有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小鸡崽和小鸭子,角落里有2个猪圈,其中一个有一头大白猪,肥头大耳,另外一个猪圈里有一只白色的母猪,母猪身边有一群小猪,看起来刚刚出生没多久。
七婶递给他一杯茶,指着小猪说:
“这些小猪出生还不到一个月,你看,还有花色的。”
韩晓声一看,里面有几头小猪身上白色毛发里有一块块的黑色,看来是变异了,这是很少出现的。
得知韩晓声在家里吃饭,七婶和七叔一起去地里挖红薯,准备让他带回县城。
看到七婶去忙了,韩晓声去车上取了背包,拿到了后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