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集《寻儿记》-《戏里戏外》

    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戏曲中,改编最多、版本也最多的,就我所掌握的资料看,是《寻儿记》。你从它用过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三进士》《八珍汤》《寻儿记》,几乎所有的剧种都上演过,说的也都是同一个故事: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山西平阳书生张文达一家逃难途中,张文达被官府拉丁抓走,妻子孙淑林又与两个儿子走失。后孙淑林路遇长子朱砂贯,遂携其寄宿客栈,因其病重无钱医治,又交不起店租,故剪发至长街变卖,不想返回已不见儿子,只得流落他乡,到处访夫寻儿。

    十八年后,孙淑林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中为奴,因做八珍汤不合常天保口味遭责打,又误收通判周子卿寿礼被常妻痛殴。孙淑林往周府退礼时,被周妻问出身世隐情,原来周子卿正是次子孔凤缨,而常天保就是长子朱砂贯。周子卿到常府认母,常天保怕失体面,拒不认母。二人争执至督察院,谁知督察正是其父张文达!周子卿及孙淑林将事情原委述说一遍,张文达痛责常天保,常妻羞惭无地自容,一家终得团圆。

    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但剧名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京剧《三进士》,突出的是一门三进士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孔子、朱熹在明清时期都是儒家的代表,所以张文达的儿子并不姓张,而分别姓朱和姓孔,剧作者要他们代表整个儒士阶层。朱熹好讲超于一切事物的“常”理,所以朱砂贯被“常”家收为义子;孔子好尊“周”礼,所以孔凤缨被“周”家收为义子。在这个儒士家庭的内部纠纷中,常天保(朱砂贯)无疑是被批判者,而周子卿(孔凤缨)又无疑是受褒掖者,显示了剧作者尊孔抑朱的立场。

    《三进士》的情节与《八珍汤》和《寻儿记》稍有不同,即张文达与孙淑林夫妻离散,不是因为战乱,而是借贷同乡富户常、周二家盘缠,进京赶考,张文达多次落第,久困京华十余年。其间常、周二家上门讨债,孙氏无钱还债,常家、周家遂抢去二子,抵还债务。适逢大旱,孙淑林孤苦无依,上京寻夫,病困洛阳,为还所欠饭店的五两银子,才卖身常家为奴的。

    《寻儿记》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加合情合理一些,故各地方戏多演该剧,而少演《三进士》。《寻儿记》的主题强调了爱和孝,如孙淑林所唱:“天地间只有儿女不孝顺,父母哪有杀儿的心。”该剧乃一老旦戏,孙淑林当然就是该剧所谓的一号人物。其核心唱段,我感觉有两段,一是她与二儿媳周妻的那段对唱:

    孙:十八年前遭兵乱,一家人失散各分西东。

    周妻:你丈夫做何生意你可知晓?

    孙:被官府抓走后未卜吉凶。

    周妻:你身边可有儿和女?

    孙:老身我所生二子俱都有名。长子名叫朱砂贯,次子名唤孔凤缨。长子生在丁巳年,四月初四巳时生。次子出生岁在戌戊,戌戊年五月端午午时生。

    周妻:同胞因何不同姓?

    孙:朱砂贯、孔凤缨乃是乳名。

    周妻:老妈妈你可知两兄弟现在何处?

    孙:失散后十八年音信未通。我寻儿吃尽了千般苦,谁知困在了洛阳城。为了找到亲生子,我卖身为奴在常府中。只知道常府抢走朱砂贯,孔凤缨的下落至今不明。

    二是周妻将此事告知丈夫周子卿之后,夫妻二人至常府索母;常天保因利禄所惑,拒不认母,反诬胞弟认奴为母;弟兄争吵不休,扭见督察,孙淑林哭诉前情的那一段:

    为娘我怀胎十月将你生,苦心教养一十二春。只因金兵来作乱,夫离子散在松林。逃难路上你染病,我为你求医服药苦费心。我为你剪下青丝长街卖,我为你被抢走苦苦找寻。为寻你我才把常府来进,含泪为奴我卖自身。我为你曾把汤来煮,我为你屈受体罚遍伤痕。今日难得见儿面,你就是铁打的心肠也该认娘亲。

    为写此小文,我看过数遍高密的茂腔《寻儿记》。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特别是茂腔中的女腔尤为好听,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用莫言的话说,“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那婉转凄切的旋律,几乎可以说是通过遗传而不是通过学习让一辈辈的高密东北乡人掌握的”。茂腔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很容易上瘾,我就看了那么几次,回来之后,耳边还不时地响起它的旋律,忍不住就要哼两声。其伴奏也好听,擅长营造紧张、激烈或悲伤的气氛。特别是二人或几人对唱的时候,永远是紧锣密鼓、紧拉快拨,给人一个鸡毛火促的感觉,格外出效果。你比方该戏中的大堂之上,孙淑林哭诉前情之后,狼心狗肺的常天保仍不认母,言道:“无凭无证难相认。”孙淑林遂跪下了:“大人,我这里有小鞋一只藏在身。这鞋是我亲手做,穿在脚上还崭新。常府里抢他掉下这一只……”常府仆人闻听此言也跪下了:“一只在我身边存,(为何落在你的手?)我本是常府一仆人,那年我跟随员外去讨账,在客店抢走一官人。回洛阳官人只穿一只鞋,我把它藏在身边一十八春。大人若是不相信,对一对两只鞋不差半毫分。”

    督察张文达已认出堂下皆为亲人,再三劝常天保认母悔过,待人证、物证俱在、真相大白,仍追问常天保:“她不是你母?”常天保还在那里口吃牙硬:“她不是我母!”又问“她、她、她不是你娘?”“她不是我娘!”张文达大怒:“好奴才——见奴才不相认,倒叫老父气炸心,走上前来忙跪定——”孙淑林:“问声老爷你是何人?我是你夫张文达——”家人团聚,夫妻、父子相认,常天保才腆着个脸管孙淑林叫母亲——孙淑林一巴掌扇过去:“骂声奴你心太狠,你纵妻虐母枉为人,我狠心不把长子认,还是我的小儿有孝心。”张文达也怒火中烧:“难怪夫人喜又恨,一母同胞两条心。常天保,你纵妻虐母可知罪?”常天保连连作揖告饶:“恕儿无知是不孝人。奴才做事实可恨,法律绳对准忤逆人。”遂升堂宣判革掉他的功名,推出去斩了。不想孙淑林又为之求情,振聋发聩的一幕出现了:“霎时间不由我悲感交尽,止不住心酸痛老泪淋淋。天地间只有儿女不孝顺,父母哪有杀儿的心。”

    ——如此,将全剧推向了高潮。

    就剧情而言,《寻儿记》的剧名最为合适,《八珍汤》中的八珍汤作为其中的一个道具,作用并不大,你换成其他汤比方疙瘩汤什么的,都无碍剧情,不像《龙凤面》中的龙凤面,因为它可以认出一个人或引出一段故事。

    看高密茂腔《寻儿记》,让我记住了两个人,一是孙淑林的扮演者老旦演员夏美华,二是周子卿的扮演者女小生孙秀芹,唱功好,扮相也好,一看就是名角的做派。地方戏的代表性人物或领头羊对地方戏的本身真的是太重要了,它不仅决定着剧目的兴衰,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决定着该剧种的生死存亡,特别在地方戏普遍萎缩的当下,就更显其贵,既重且要。